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发布中心 > 三农资讯

【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 城乡融合】科技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发表日期:2025-04-11    文章来源:云上大冶

4月9日一早,在灵乡镇岩峰村的田间地头,灵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严全胜装了满满一车农资,正翘首以盼,等待着植保无人机飞手的到来。

“种肥同播”

不一会,无人机飞手袁文豪便到达了小麦田边,只见他熟练地拿出无人机,麻利地装上配好的肥料与药剂,便开始操纵无人机起飞、喷药。

“嗡!”螺旋桨飞速转动,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地头自由盘旋,开始了“一喷三防”工作。

不一会,十多亩小麦田的管护便完成了。

“真快!我们今年种了一百多亩冬小麦,多亏了无人机帮忙,不然人工追肥管护很是花时间!”岩峰村种粮大户张银贵笑着说道。

“相比传统人工防治,无人机作业效率提升接近30倍,亩均肥料、用药也能节省不少,还能避免人员接触农药风险,全镇需要管护的油菜、小麦大约有4000亩,两台无人机3-4天就能完成作业!”严全胜自豪地说。

“现在科技是真发达,我们今年还引进了‘种肥同播’技术,一次性可以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和除草四道流程……”说起提高效率,张银贵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和大家介绍起今年准备大规模使用的新技术。

岩峰村另一边,张银贵的儿子正在开着拖拉机在田里进行“种肥同播”,拖拉机的后方装有10个单独漏斗与一道长条槽状漏斗,随着车轮驶过,早稻种子同肥料一道沉入沟壑中,在泥土的掩护中蓄力萌芽。

“我们去年开始尝试使用‘种肥同播’技术,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产量也提高了,所以今年准备了300亩田进行推广使用。”张银贵介绍,早在2024年,灵乡镇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刘会胜了解到这一技术便立马介绍给了她,明确种植意向后,牵线搭桥将相关的农机经销商带至张银贵家中进行技术推广,因此,张银贵便成了我市首位大面积使用该技术种植农作物的种粮大户。

经过一年的尝试,张银贵发现“种肥同播”将肥料埋入种子下方3-5厘米处,充分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在节省30%肥料的同时,可以提高20%-30%的产量,而这种种植方式在开沟、播种、施肥的同时还能够将田间的杂草通过拖拽方式物理清除,可谓“一举四得”。

“去年亩产在1300斤左右,相较育秧机插种植方式,‘种肥同播’每亩能节约100元左右的成本呢!而且300亩早稻大概4、5天就能播完,效率也很高。”她一边介绍,一边仔细地将种子与肥料分别倒入漏斗。

春风拂来,吹散了张银贵额头的汗水……在机械的轰鸣声中,“科技春风”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通讯员 周沁 记者 柏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