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9时,伴随着收割机的阵阵轰鸣,大箕铺镇袁家咀村中稻正式开镰收割。金色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新稻的清香,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就此展开。
开镰当日,来自邻近阳新县梁公铺的村民石冬绣早早便赶到袁家咀村稻田边。她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直接从种粮大户袁观军这里购买新米。“我一直买他家的米,口感特别好,有嚼劲,香味足。家里人都爱吃,这次准备买300多斤回去,够吃上好一阵子了。”看着刚刚收割下来、黄澄澄的谷粒,石冬绣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像她这样慕名而来的购买散户,已成为这里稻米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种粮大户袁观军承包的430亩稻田里,四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一排排稻秆被整齐地切断,金黄的稻谷被“吞”入机腹,经过脱粒处理后,又通过长长的输送管倾泻而出,工人们紧随其后,麻利地将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封口、装车。
“今天上午先集中收割这200多亩,4台机器一起上,一天就能收完。剩下的稻谷,等再过两天籽粒更饱满些收,品质会更好。”袁观军站在田埂上介绍。他从2010年开始种植水稻,多年来一直坚持种植优质品种“黄华占”和“奥晶香”,亩产稳定在1100斤左右。“算下来年产量能达到48万斤。收完后,一部分会卖给武穴和安徽等地的收购商,一部分按要求存入国家储备粮,再加上很多像石冬绣这样的散户来买,销路不用愁。”
据袁家咀村村干部吕周介绍,全村秋稻种植面积900余亩,已于14日上午全面开镰。“我们将组织好人力物力,抢抓眼下晴好天气,预计在一周内把所有水稻收割完毕,确保颗粒归仓。”
据了解,为应对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高温干旱天气,大箕铺镇提前部署,统筹协调了水泵等关键灌溉资源,指导各村农户科学抗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为全镇的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规模化种植到多元化销售,大箕铺镇的中稻丰收,不仅鼓了农户的“钱袋子”,也丰富了消费者的“米袋子”,更展现了当地稳定粮食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