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关于推进大冶市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黄石市政府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有关精神,加快构建我市数字化基础支撑体系、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打造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我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我局拟定了《关于推进大冶市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征求各单位意见,请于2022年8月2日上午11时前,将贵单位意见建议加盖公章后以书面或者扫描件反馈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无意见也需书面反馈。
联系人:石XX
联系电话:181xxxxxxxx
附件:关于推进大冶市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
2022年7月27日
关于推进大冶市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国务院、省政府、黄石市政府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有关精神,加快构建我市数字化基础支撑体系、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打造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我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原则
以人为本,便民利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推动政府内部运作与对外服务一体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型数字政府新模式。
统筹谋划,集约共建。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构建上接省市、下联镇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整体型数字政府。打造一体化城市数字平台,实现基础设施和数字赋能体系共建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
社会协同,创新发展。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模式创新驱动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优化建设服务模式,激发社会创新潜力,形成边界清晰、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创新闭环,打造数字政府建设良好生态。
统一标准,安全可控。强化保密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运营运维、安全保障、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为数字政府稳定安全运行提供服务和支撑。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的规则体系,加强隐私脱敏保护和安全保密防护,确保信息共享和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实战管用、群众受用。要把城市作为智能体,通过体征感知、一屏观全局,跨域协同、一网管全城,主动发现、防患于未然,实现“观、管、防”一体。突出实战标准,通过解决工作中的急难险重问题来衡量工作实效。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底,搭建完成全市统一的数字底座,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大冶市政务云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成构建。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相关标准和制度修订完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构建较为完备的智慧大冶与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保障体系。
到2023年底,构建完成互联互通、一体协同的市镇村社区四级综合治理应用体系。统筹建设业务中台、数据中台、AI中台等共性能力支撑平台,建成大冶市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大脑),推动数据融合治理,实现城市治理“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城”。
到2024年底,实现数字化、移动化、协同化、集约化办公,构建多端协同、安全可靠的数字政府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完善办文、办会、办事等应用,打造全市政务运行枢纽,深化全市政务办公的业务流程协同再造,推进软硬件设备安全建设,实现全市政务办公统一入口,提升政府高效协同、智能办公能力。
到2025年底,工业互联网发展能级全面提升,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治理运营有效盘活资本、人才、技术、土地等传统要素市场,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工业、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
三、工作任务
(一)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1.推进政务云平台建设
完善全市政务云基础设施,满足全市各级、各部门政务云服务需求,推动与黄石市政务云平台对接。改造现有政务信息系统,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持续推动全市已建、在建非涉密应用系统加快向云平台迁移。统筹全市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关键数据异地灾备和关键应用双活灾备,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
2.优化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统一规划、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规范统一政务网络架构。推进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提升网络运行保障水平,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全市“一张网”服务支撑能力,有序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加快电子政务外网提速扩容,提升政务网络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
3.统筹构建共性支撑能力
围绕应用和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构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AI中台”三大中台及其他支撑平台,为大冶智慧城市运转提供可靠的数据及业务支撑能力,实现城市数据融合、业务协同与敏捷开发。
4.试点建设区块链平台
试点建设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为各行业应用提供智能合约、联盟链管理、证书密钥管理、区块链监控等基础服务,支撑食品安全、城市治理、数据安全等应用场景。
(二)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5.打造社会数字化治理新模式
建设城市智能体运营指挥中心(城市大脑),对接公安、城管、交通、应急等指挥中心,打造“快速响应、全面覆盖、流程贯通”的社会治理整体模式。以三大中台为依托,融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各类数据,实现“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统观全市、一网研判趋势、一网统筹调度、一网协同共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6.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开放
建设我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常态化开展数据汇集整理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日常维护工作,汇聚、整合全市共享数据,建设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主题库。丰富数据服务方式和内容,实现与黄石市、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着力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着力打造数字强市。
7.持续提升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推行网上办事过程智能在线咨询、关联信息主动推送等个性化服务,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开展预约查询、证照寄送、在线支付等服务,鼓励公众、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发利用政务数据,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的便民服务。建立公众评价和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机制,强化政务服务效能监督,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持续开展“免证办”行动,加快推进证照材料免提交改革,推行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身份码的广泛应用,减少群众、企业提交的材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8.打造集约化政务协同办公平台
升级改造全市集约化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提升办文、办会、办事在线协同能力,建立业务中枢,构建各领域业务统一办公门户。全面覆盖政府多级组织管理、公文管理、督查督办、综合办公、公务邮箱、移动办公等日常应用。规范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管理,推动电子印章、电子文件在重点领域应用。
9.打造精准化的企业服务平台
建设企业服务平台,构建政府侧与企业侧两端联动应用,根据数据匹配,自动定向推送企业所需的政策、人才、金融等相应服务内容,实现涉企服务的千企千面、精准主动、企有所呼、我有所应,推动政企交互在线便捷化服务。
10.打造一体化智慧应急指挥体系
升级改造应急指挥中心,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按照防灾与救灾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要求,建设一套基础支撑系统、一套应急业务平台(含多个应用)、一套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和领导驾驶舱,打造集值班值守、信息接报、综合信息汇总、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体系。
11.打造智慧水利管理体系
搭建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安全预测预警能力,打造全市水库、中型涵闸、河流、灌区、泵站、农村水厂等水利工程设施的水位、流量和设施和水质安全全方位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全市水工程安全管理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问题反馈效率。为我市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12.打造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升级改造大冶市数字城管系统,整合对接涉及城市管理相关的各行业监管和业务系统,融合各应用功能日常运行数据,形成大冶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库,按照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标准,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对接上下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国家、省级、市级以及县(市、区)平台全流程、全数据贯通,真正建成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城市运行风险防控能力和城市便民惠民服务能力。
建设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农业基地,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格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和农业服务便捷化,为加快推进我市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保障。
14.培育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进一步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推动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促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升级。实现企业人、设备、物料、产线、订单、产品、供应商、客户、财务等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5.打造全业全时全域的文旅服务模式
搭建智慧文旅平台,推动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多种先进技术,探索智慧旅游模式,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千年铜都”名片。
16.打造全方位精准招商体系
瞄准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紧盯大冶建设重点区块,高质量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项目招引,创新深化“数字式”招商模式,建设产业图谱、伯乐识企、企业家雷达、招商管理系统、招商大脑等精准招商业务系统,打造全方位精准招商体系。
(四)打造智能便捷公共服务体系
17.赋能交通,提升出行效率
建设大冶智慧交通平台,整合交通行业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交换,使多个智慧交通系统配合协调运作,打造管理扁平化、运行数字化、信息网格化、办公自动化的智慧交通管理与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化的管理手段,解决各类交通问题。
18.赋能医疗,提升看病体验
建设智慧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全面整合全市医疗健康资源,实现信息汇聚与互通共享,实现所辖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连通,构建以惠民服务、业务协同、医卫融合、业务监管和应急智慧五位一体的大冶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大冶医疗智慧化服务和公共卫生防控水平,推进医疗健康信息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之间的共享应用,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便民、智慧、精准。
19.赋能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大冶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备,搭建数字化学习空间,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促进学生愉快主动、高质高效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环境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教学智慧化、学习智慧化、科研智慧化等“五个智慧化”。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深入推进
成立大冶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编制规划、制定方案、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等工作任务。各级各部门按照统建和分建相结合的模式,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统筹推进,形成全市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管理,统筹推进
加强对各部门信息化项目的统筹和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评审、统筹建设。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使用财政资金及国有资金新建、改建信息化项目及购买服务实行严格审批,对不符合集约化建设和数据共享的项目,不得审批和安排建设及运行维护经费。
(三)共享开放,严格考评
建立数据共享清单责任机制,提升数据质量,扩大共享覆盖面,提高服务可用性。构建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的考核评估体系,科学设定考核评估规范及标准,健全相关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实现数据共享开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四)完善制度,安全可控
研究制定我市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制度,构建数字化转型的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性。加强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控,提升信息安全支撑保障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完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安全测评工作。
(五)督办检查,压实责任
加大督办考核力度,实行奖惩结合,推动各级各部门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独立评估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以惠民效果和群众评价检验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效。
附件:关于成立大冶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关于成立大冶市数字化转型工作
领导小组的通知
高新区、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各乡镇(场)、街道,市人武部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
为加强全市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大冶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审定全市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解决全市数字化转型的全局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和有关事项。
二、组成成员
组 长:郝胜勇 市委书记
孙 辄 市长
副组长:张居勤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毛文胜 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
王细军 市委常委、副市长
张 林 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
黄开广 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乐 晗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余智彬 市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朱国祥 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程良友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柯 敏 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
余岭琳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文胜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辛 勇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 浩 市公安局政委
周小红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邱 斌 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著怡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朝海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雷新水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金华 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大冶分局
党组书记、局长
叶序武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国红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卫东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
戴 云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 莉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宏松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梅相东 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学军 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志强 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龚文书 市城管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永高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伯承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文键 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朝霞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党组书记、局长
余敦强 光谷东国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余智彬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黄朝霞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席位制,因工作变动等原因需要调整的,由领导小组按程序自行调整,不再另行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