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市、市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抓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一张网”建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今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12345热线值班值守。疫情发生后,我市热线平台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为更高效收集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将“12345”号码设为疫情服务举报电话之一,把12345热线平台作为疫情防控的主阵地。我局成立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坐班制。每天由一名主要领导坐镇指挥,所有来电办件经由话务员--审核岗--热线办负责人--分管领导审核后,再由局长把关分派、上报。接线员由原每班8人增至15人,并科学安排班次,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确保群众的每一个来电都能得到及时回复与处置。二是迅速开展网络舆情工作。我局成立网络舆情处理小组,对群众在网络上有关疫情的咨询、诉求、求助,耐心进行解答、回复、处理,并向群众传达相关的政策通知,我局及时在网络平台上对群众诉求进行转办和回复,答复了群众的大量疑问,为群众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三是做好交通组通行证办理后勤保障工作。年初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交通组移至我局政务大厅办公,日接待群众数千人次,压力空前增大。为配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我局全员出动,利用大厅窗口设置多个办证点,并成立多个小组为办事群众提供免费打印复印,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了交通组各类通行证顺利办理工作。四是安全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根据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安全有序推进全市重点实施项目开工复工的通知》,并积极参与我市重点实施项目分类分时、安全有序开工复工,帮助企业办理复工复产手续,指导企业进行防疫,抓好用工、原材料、资金等要素保障及时化解各类困难。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五个十大”项目建设。
一是做好前期工作,着力推进项目开工。元至11月份,全市实际开工建设项目82个(工业项目55个,服务业项目16个,农业项目11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完成全年任务(全年任务81个)的101.23%;元至11月份,全市实际投产项目60个(工业项目43个,服务业11个,农业项目6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完成全年任务(全年任务80个)的75%。
二是以“五个十大”“领导小组+指挥部”为工作重心,服务项目建设。包保全市重大项目指挥部,主要有劲牌产业园、芳香产业园、中亚产业园、铝型材产业园、灵乡镇提档升级等10个重点项目指挥部。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实行脱产和半脱产制,积极主动对接项目业主,了解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并及时协调各部门,召开专项协调会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强化协调服务,解决项目建设难题。针对不少乡镇、项目均反映用地问题制约项目落地,限制项目推进速度问题,我局组织赴乡镇、看工地、与业主深入交流,查清问题堵点,在国土部门配合下,召开项目协调会,为高新区、灵乡镇、金牛镇、还地桥镇、殷祖镇、陈贵镇解决问题130余个,帮助业主解决了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困难,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
(三)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服务。
一是做好“先建后验”、“五联合”审批模式改革工作的推广与应用。将“先建后验”审批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除房地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的所有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共受理瑞隆粉末涂料项目、湖北威星珠宝、睿安电力科技、中塑环保、福美铝材等17个项目申请,并督促市住建局发放了《大冶市工业项目建设施工通知单》。对《大冶市工业项目审批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中涉及的“五联合”审批模式进一步深化,着力推行“联合验收”,加强部门协作。印发《关于加强“先建后验”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大冶市项目建设联合审批工作通讯录和整改催办通知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是扎实推进中介服务。依托湖北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实行中介服务网上交易,今年共为61个项目提供172项中介服务,签订业务合同160份,累计服务金额400万元。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在大厅设立中介服务咨询窗口,面向大众全面推广网上“中介超市”,同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开中介市场,发布征集公告邀请大量优质的中介机构入驻网上“中介超市”,在网上进行公开公平的竞争。通过征求相关部门、科室意见,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市政府印发出台《大冶市工业项目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和《大冶市“中介超市”运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印制了《大冶市中介超市办事指南》。
(四)以更大力度我市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组织召开2020年营商环境试评价推进会,通报了2019年全省营商环境试评价成绩,要求指标填报落后单位进行深入剖析。二是根据省“黄金30条”,省弘扬“店小二”精神“十必须十不准”,黄石市“35条”,以两办名义印发了我市《关于着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弘扬“店小二”精神 严格优化营商环境“十必须十不准”工作方案》的通知。三是印制2000张十必须十不准宣传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简报共出8期,专栏共20余篇,出租车电子屏、政务大厅电子屏等媒介进行宣传,全市对店小二精神进行大讨论。10月中旬联合市总工会开展营商环境知识竞赛。四是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督查迎检工作,高效率完成省营商环境指标评价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政务大厅功能。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违章处理正式入驻政务大厅办公,为办事群众提供交通违章处理服务,政务大厅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二是设立企业开办专区。整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人社局等设立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区,企业开办只需2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放)、1天办结、零费用(赠送一套三枚公章)。三是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窗口。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等单位整合。四是设立不动产登记“一窗联办”窗口。整合税务、银行等部门,同时推行“不动产+水电气”,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等相关业务最多跑一次,一窗可办结。五是对低频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窗口整合。将行政审批事项少,办件频率较低,办件季节性强,不宜在政务服务中心单独设置窗口的6个部门单位(宣传部、编办、民宗局、气象局、财政局、经信局),整合成一个“综合窗口”,实现一个窗口能办多个单位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
六是大力推进“一张网”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事联办”,目前我市政务服务事项乡村覆盖率100%,目前网上可办率为100%,网办事项开通率为90.8%。云上大冶已对接湖北省政务服务网,可在网上办理相关业务,指尖上政务服务初步实现,有百余个高频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的承诺。七是推行免费复印、免费照相、免费邮政速递特色服务,截至目前中心共为办事群众免费复印160237张,免费照相5300人次。
(六)着力推进“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
一是加强督办督导力度。按照职权法定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答复”的原则,对全市纳入热线平台服务事项的单位共67家,实行日督办、周(月)通报、月考评、年考核等,截至目前,共印发《大冶市 12345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工单办理情况》通报10期,召开热线工作部门联席会议1次,上门督办1次,电话、QQ等方式督办1456次,编发“一把手”督办短信 780条。二是在大冶市《今日大冶》报刊设立专栏,名为“市民有投诉 部门来服务”以集中展现部门服务群众工作效率与质量,截至目前已连续刊登250余期。三是发挥疫情防控主战场作用。共接听疫情类来电30773个,热线平台承担起日均600多个电话的任务,同时还担负起心理疏导、紧急疫情排查、重大情况报告、网络舆情引导等重要工作任务,为我市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荣获“2020年度黄石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今年,12345热线平台共接收群众来电62970个,其中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求助、咨询、建议类来电30773个,占比52.3%;在线回复55510个,转交工单7460个。接收省、黄石平台工单480个,已办结480个;“云上大冶”服务平台投诉工单563个,已回复563个;及时签收率为98%,按时办结率为97.6%,办结满意率为99.7%。
(七)坚持以公平公正交易为关键,促进市场监管有实招。
一是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开展招标代理机构专项整治活动,对在我市从业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了集中检查。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招标投标代理行为的意见》、《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公共资源交易相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运用专家论证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监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我局联合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在全市开展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截至目前,我局对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168个项目进行现场监管,办理公共资源项目进场交易情况的函164个;二是加强代理机构监管。通过项目现场监管以及办理交易情况函时发现的问题,同时根据《省不良行为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2家招标代理机构、1家招标人、4名投标人和5名评标专家进行了处理并在省信用信息平台进行公示;三是加强案件查处力度。截至目前,共立案14件,4件正在调查,10件已调查终结,对10家违法主体作出行政处罚,共处罚款146.78万元,向有关部门移交问题线索10条,转办举报件4件,向8家部门单位下达监管建议书。四是出台规范性文件。由我局牵头草拟的《关于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进行监管的实施意见》、《大冶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履职尽责管理制度(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冶市公共资源交易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关于调整大冶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工作职责的通知》等五部规范性文件,分别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制发。
二、存在问题
(一)数据共享有待优化。网上服务功能不完善,信息公布和更新不及时,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部门间并联审批推进不畅。省市营商环境举措的一些刚性任务的落实,需要有“大数据”支撑,比如水电气、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并联审批,企业登记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获得电力等指标各个部门间涉及的事项办理流程优化,减少时限等。
(二)行政审批效率和政务服务能力还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三集中,三到位”落实情况不理想,部分单位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不全,事项授权不到位,窗口“收发室”情况仍然存在。二是部分部门事项办理流程不优,办事群众“两头跑”“来回跑”现象仍然存在,如残疾证办理需要群众往返于窗口与鉴定机构,严重影响残疾群体办事体验。三是部分窗口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不能积极为群众排忧解惑,因服务态度差,被群众投诉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还不到位,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不高。各部门之间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仍处于较低水平,群众办事需要在相关部门提取信息、出具证明等情况仍然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1年,我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优化营商环境精神,积极落实省“黄金30条”、省弘扬“店小二”精神“十必须十不准”、黄石市“35条”各项重点任务,以更大力度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打造全省一流政务服务环境。一是升级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更好、更快、更优地方便企业群众办事,设立“项目建设服务专区”,增设“中介事项咨询窗口”,为企业、群众提供快捷周到的审批服务;继续大格局推行特色服务,持续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改革,依托“互联网+”,坚持推行“八大”特色服务(即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帮办服务,电子办理服务,免费复印照相、免费邮寄)。二是按照省级、市级对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关于着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弘扬“店小二”精神,严格优化营商环境“十必须十不准”工作方案》,对标一流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三是充分运用 12345热线平台,对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的事项实行统一接收、及时分流、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二)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好“五个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对劲牌产业园、芳香产业园、海虹物流园等重点园区,华晨仿古新型材料、翊通铸业、万鼎精密制造等重大项目,全面分析精准把脉,找准疑难问题症结,全力加快推进速度;二是加强协调服务。围绕“大双千”活动,坚持组织部门为企业“送服务”,把项目问题解决在工地,推进项目建设在工棚,及时为项目建设扫除障碍,促使项目加大马力建设。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对照全面目标任务,每季度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等项目建设情况,以“四讲”,即讲速度、讲效率、讲力度、讲进度,狠抓各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三)集中资源深度创新补齐短板。
在“先建后验”、“五联合”审批、“中介超市”等改革成果被全国表彰推广的基础上,继续大刀阔斧的对投资项目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深化“先建后验”改革试点。将“先建后验”审批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除房地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外的所有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投资项目,并逐步优化“先建后验”流程,实现38个工作日完成审批,达到审批瘦身的效果;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先建后验”配套机制,明确已办理“先建后验”项目事中事后的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和业主责任,对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是否按承诺开展规范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和指导服务,全力促进工业项目规范、快速建设。三是完善联合验收机制。进一步深化“五联合”审批服务模式,在做好“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测合一”的基础上,实行“联合评估、联合测绘、联合报建、联合图审、联合验收”,整合办事流程,对涉及规划、土地、绿化、消防、工程质量等事项实行联合验收,统一出具验收意见,大幅压缩项目报建、审批和办证时间。四是扎实推进中介服务。强化“中介超市”服务职能。健全完善网上“中介超市”,按照“非禁即入、宽进严管”的原则,面向全国邀请中介机构入驻本地市场,中介机构仅需网上入驻中介服务平台,承诺服务时限、服务质量,即可报名参与本地所有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中介服务时限由原来的200天缩短到现在的60天。
(四)加快“一张网”建设步伐。一是加大网办力度。以“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契机,以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提升政府工作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督促相关部门更大力度引导服务群众和企业网上办事,切实提高网办件数量和质量。二是提高归集意识。积极对接省、黄石政务服务平台办结,实现数据共享。督促各部门对行政执法数据同步录入到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保证监管行为网上留痕。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指导乡镇、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一网通办”领导责任制,加强工作统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一网通办”各项任务。
(四)强化监管实效,促进交易公平公正。一是持续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监管、投诉受理、交易情况函办理和重点项目招标文件论证工作。二是开展执法办案转型工作,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一流交易监管队伍”为目标,坚持正确执法导向,实现“四个转变”。三是加大对公共资源交易违法案件的执法力度,加大对规避招标、弄虚作假、以他人名义投标、串通投标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公平、公正、公开、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