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索 引 号: 分  类: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2022-09-06
标  题:大冶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文  号: 主 题 词:

大冶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发表日期:2022-09-06

  • ×

    分享是一种态度

    0


大冶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一、背景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关键期,也是机构改革后基础测绘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格局,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的重要时期,也是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应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做好新服务的转型发展期。

基础测绘是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既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以及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湖北省测绘管理条例》和《湖北省基础测绘“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等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二、“十三五”实施情况

(一)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基础测绘工作持续推进,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测绘管理体系,提升了基础测绘服务保障能力,数据成果社会化应用成效显著,在政府决策、规划建设、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基础测绘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行政职能得到有效发挥。顺利完成全市测绘管理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落实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职责,强化了测绘资质、成果质量、保密安全、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等统一监管,建立了规范高效、权责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测绘地图编制审查、测绘项目备案(报送)、测绘成果汇交、测量标志巡查等制度。利用报纸、网站、公共场所布展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8·29”测绘法宣传活动,向市民宣传《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等测绘法律法规。

2.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空间支持得到全力保障。完成市域1:2000比例尺地形图全覆盖,测绘面积为1353平方公里;完成市规划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更新,测绘面积200平方公里;完成城区1:500比例尺地下管线普查更新,普查面积为36.95平方公里,管线长度为1085.68公里;获取了全域优于0.2米彩色数码航空摄影影像数据,面积为1566平方公里。

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市的测绘单位由原来的10家发展为16家,测绘资质由甲、乙、丙、丁4个层级提升为甲、乙、丙3个层级,其中甲级资质单位1家,乙级资质单位5家,丙级资质单位10家,测绘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积极组织测绘人才参加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提升测绘人员职业能力,使我市测绘技术能力整体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有待提升。城镇建成区及重点规划建设区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欠缺,三维地形数据缺乏,基础测绘数据类型还不丰富,尚未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持续更新机制,测绘成果现势性较差,更新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测绘成果效能发挥。

2.测绘地理信息基础支撑有待完善。测绘管理机构(制)有待健全,人才层次和结构有待优化,稳定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有待落实。测绘行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地理信息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承接本市项目的异地企业监管困难,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和管控措施。县级测绘主管部门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缺乏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等问题,不利于基础测绘工作的开展。此外,测绘人才队伍在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

3.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水平有待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在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还不突出、制度不够完善;在地图服务要素内容、地图样式、地图展现形式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三、“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打造五大“城市名片”,持续推进实力大冶、美丽大冶、幸福大冶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于自然资源“两统一”、基础测绘全面深入的参与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机构改革为基础测绘赋予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迈入高度数据化和信息化进程,基础测绘与政府管理、发展规划等全面结合,特别是机构改革后,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基础测绘需全面融入自然资源整体布局。围绕我市“十四五”期间“七新”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双区引领、五园支撑、多点开花”的全域发展格局,推进市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正从面向全社会提供“普适性服务”转化为重点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履职、兼顾保障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上来,基础测绘服务范畴更加广泛,服务对象和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时代发展对基础测绘提出新要求

基础测绘成果是一切需要有空间位置为依托进行管理建设的基础,是其他任何信息无法替代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迈入高度数据化和信息化进程,基础测绘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的结合程度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陆续开展。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测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协同更新”的新型基础测绘生产模式,全面提升基础测绘的质量和效益,为各类信息资源整合、综合分析提供权威、统一的空间底图和基础平台,辅助政府科学决策。

(三)新技术融合为基础测绘带来新机遇

随着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物联网+的发展向室内外无缝定位和导航技术、高分辨率遥感获取、激光雷达技术、倾斜摄影测量、高精度工业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需求。按需更新、联动更新、动态更新、面向对象的更新将成为重要的更新方式。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提出了快速、协同、智能化的地理数据处理要求。数据管理将从按图幅的管理方式向按行政区域、按地理单元的数据存储与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时空、三维、动态数据以及众源地理数据的有效管理。

四、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上级自然资源部门及市政府关于基础测绘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机构改革和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恢复对基础测绘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密切跟踪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对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服务需求的新变化,以推动基础测绘为我市自然资源“两统一”做技术支撑,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服务做好保障为主线;加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探索基础测绘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加强规划衔接和协调,找准定位,服从服务国家、省、市发展战略。

五、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准确把握发展需求。坚持以大冶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新时期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

2.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全面规划和重点突破相协调、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注重规划的落地实施。

3.坚持严谨规划和科学谋划。加强调查研究,聚焦发展需求,了解大冶市相关单位对“十三五”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情况,对“十四五”基础测绘成果的主要需求(数据类型、数据精度、更新频率等)和地理信息服务的主要需求。精准分析不足,认真总结经验,强调结果效果。积极组织调研、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坚持合作共享。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增强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深化院校合作,拓展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服务范围,深化合作层次。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政府部门间地理信息实时共享,切实做好自然资源管理的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基础测绘服务新需求,立足大冶市实际,聚焦解决当前基础测绘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力争在“十四五”末,建立起政府依法履责、各部门积极协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大冶市基础测绘建设管理与应用服务体系。健全大冶市基础测绘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大冶市基础地理信息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融合共享的平台,形成基础测绘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极大丰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精准高效、测绘高质量服务大冶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的新格局。

六、主要任务

(一)健全测绘地理信息机制,完善测绘基准体系

1.健全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加强全市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进一步提高测绘行政管理职能,统筹全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经费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发挥绩效评估对推动基础测绘发展导向和激励作用。

2.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监管制度。加大对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查监督,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落实基础测绘成果汇交,提高成果标准的统一性,加强基础测绘成果管理。

3.完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畅通自然资源系统数据共建共享渠道,增强测绘成果数据的流通性。根据全省多级联动更新机制,实现基础测绘成果的逐级汇聚,推动成果在省、市、县自然资源部门的共建共享,对接黄石市智慧城市时空数据云平台和“天地图·黄石”建设,提供市域基础数据。

4.全面推行实施CGCS2000坐标系。加快存量数据清理转换,形成统一的标准数据格式,服务于各个部门。

5.完善测量标志保护机制。开展测量标志普查,制定测量标志维护方案,建立以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分类保护和巡查维修的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机制。

(二)丰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健全生产更新机制

1.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管理和组织职能,建设与省、市互动互联的三级地理信息数据联动,形成定期更新、应急更新、按需更新有序协调的更新机制。对于重点基础地理要素,实现全市范围年度更新、重点地区季度或半年更新一次;全要素3年更新一次。重点发展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遥感数据的更新模式,推进激光、雷达数据获取,丰富二、三维地理信息资源。

2.获取高精度多源遥感影像。获取大冶市区域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获取重点区域优于0.05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开展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激光点云(LiDAR)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数据等新型遥感数据获取,支撑大冶市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和自然资源督查等工作。

3.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全域覆盖。开展1:2000数字线划图(DLG)更新,实现全域覆盖;开展大冶市规划区和乡镇开发边界范围的1:500数字线划图(DLG)建设与更新,实现全覆盖;开展大冶市规划区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构建“实景大冶”三维模型。对以往中心城区查明的36.95平方公里管网进行进一步更新,对主城区剩余约110平方公里地下管线进行重新补充探测,补齐地下管网信息缺失的短板。

4.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省、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建成涵盖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变化数据、DOMDEMDSM、像控点等资源的数据资源库,包括影像数据库、DLG数据库、DOM数据库、DEM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等的大冶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持续更新,确保基础地理信息的准确性、现势性。

(三)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成果应用

强化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公益性服务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基础测绘的基础性作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发展布局优化,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环境监管等重点工作开展提供服务保障。

1.推进“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力推进大冶市建设工程“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2.强化公益性地图服务能力。丰富基础性公共地图的成果内容与服务形式,开发自然资源“专用型”地图产品及相关地图文化产品,按需编制具有较高使用价值、体现大冶特色的专题地图和地图集,满足公共服务需要和政府管理决策。

3.健全公共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规范应急测绘工作机制,加强应急测绘装备能力、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的建设。获取灾害易发、多发区域高精度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测绘应急备灾数据库,提升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应急测绘保障能力。

4.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我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指明了的道路。服务于大冶市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一村一图”,提供多种形式的测绘成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旅游开发、综合整治等方面。

(四)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引领产业高质发展

1.加强测绘生产装备建设。加大测绘装备投入,完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装备建设和保障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传输、计算、应用和存储的软硬件设施,加强无人机、无人船等小型化近距离遥感装备和处理能力建设。

2.提升测绘人才能力建设。完善科技人才和测绘主管部门用人机制,加强县级人才队伍建设,充实本地技术人员队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成熟科技成果,有效支撑新型测绘服务体系的实施;积极推动基层测绘人员参加测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培养和锻炼基层人才,积极参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其他地市的技术交流和省、市、县间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3.强化基础测绘社会参与度、认知度。加强测绘与地理信息宣传力度,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扩大宣传工作面,增进政府和专业部门、社会公众对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的了解,深化其对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认识。

七、重点工程

为保证上述规划目标、重点任务的顺利开展,拟在“十四五”期间,结合湖北省、黄石市和大冶市相关“十四五”规划,围绕四大任务方向,统筹部署若干重点工程和项目。重点项目部署及“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情况详见附件1-3

(一)测绘基准体系维护与更新

1.测量标志普查与保护

对大冶市范围内的高等级控制点做好测量标志普查与保护工作,做到每年定期巡查。

(二)基础地理信息完善与更新

1.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更新

规划期内,获取优于0.2米分辨率的彩色航空摄影,全域更新1次;优于0.05米分辨率的彩色航空摄影,获取1次,覆盖市域范围内城市建成区、规划区、重点特色城镇、工业产业园区等。

2.基本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更新

在市域开展1:2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测绘与更新,全域覆盖,规划期内更新1次;在城市建成区、重点规划区、特色城镇、工业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1:500-1:1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测制与更新,规划期内覆盖一次;开展市辖区内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等1:500-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实现“一村一图”。

3.大冶市主城区三维实景建设工程

综合利用地理实体测绘、倾斜航空摄影测量、彩色激光点云、实体化三维实景构建等前沿技术,构建主城区约200km2的“实景大冶”三维实景模型,采集主城区内建成区0.02米分辨率实景三维数据,其他区域采集0.05米分辨率实景三维数据。

4.大冶市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更新及主城区地下管线探测工程

对“十三五”期间完成的城区36.95平方公里1:500比例尺地下管线普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另外对主城区外围约11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管网进行补充探测,探测范围东至高铁大道、西至大广高速、南至蕲嘉高速,北至钟山大道,实现主城区地下管线全覆盖,为城市建设打好基础。

(三)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建立大冶市建设工程“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时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建设工程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开展“多测合一”试点建设,结合“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等其他相关部门及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测绘业务的智能化管理。

2、基础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自然资源“一张图”的框架下,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逐步汇聚融合自然资源核心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等,实现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高度融合统一,促进系统内及诸如警用、规划、民政、林业、农业、气象等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

(四)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应用

1.编制《大冶市自然资源地图集》

地图集以大冶市总体概览为引导,按现在普遍采用的自然资源二元多级分类体系法,突出展现大冶市优势自然资源状况为搭建图集框架原则,地图集将发挥地图载体特点,分析和研究各类自然资源、经济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研判发展趋势,为政府和专家学者宏观决策、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2.大冶市普通地理图制作

反映大冶市行政区域内的水系,土壤地貌、居民点、交通网等内容,反映这些地理要素的总特征及分布规律。更新编制最新现势性的大冶市域与主城区地理图,服务领导决策、规划和招商引资等。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在大冶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导,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落实基础测绘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使基础测绘工作同各部门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重点项目和时间进度,有力序有效推进规划实施,推动全市基础测绘整体协调发展。

(二)机制保障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湖北省测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推进基础测绘工作。建立完善的“十四五”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建设常态化监管队伍,完善测绘工作监管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实现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工作职责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不断完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实现对全市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

(三)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大冶市测绘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入,引领测绘技术人员要积极主动加强高科技学习,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测绘工作对人才的需求,既要管好人才,又要用好技术装备。要把培养测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放到战略高度,营造能够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

(四)经费保障

应将基础测绘经费作为政府财政预算的一项基本内容,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计划、分级投入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基础测绘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基础测绘资金使用效率。

(五)安全保障

基础测绘成果涉及到国家安全,属国家密级成果,为了有效解决面向数据的保密性、可靠性、完整性,在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建共享的进程中,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采取防病毒、防黑客入侵、密码审查、灾难恢复等安全措施,确保密级数据安全,促进基础测绘成果广泛应用。

附件1

大冶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项目年度安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项目建设地点

规模及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总投资(万元)

开工/计划开工年份

项目

类别

1

测量标志维护

改建

市全域

规划期内每年对市域范围内的高等级测量标志进行普查和维护

2021-2025

其它

2

大冶市市域1∶2000(各乡镇开发边界范围1:500)地形图更新项目

改建

市全域

更新范围(不含主城区约200km2和开发区托管的金山街道、汪仁镇约150km2及乡镇开发边界范围约100km2)约1116km2,主要进行地形图修补测,对已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1:2000比例尺基础数据更新;各乡镇(不含金湖街道和罗家桥街道)开发边界范围约100km2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图”,进行1:500比例尺基础数据更新

2021

其它

3

大冶市建设工程“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项目

新建

大冶市

推行“统一标准、一次委托、统一测绘、分类报告、分时办结、成果共享”的服务新模式。构建一套覆盖测绘成果生产、质检、共享和监管等多个环节的“多测合一”信息管理系统,切实提升测绘服务质量和行政审批效率,实现简化办事手续、共享数据资源、减轻企业负担和优化营商环境

2021

其它

4

大冶市西北部对接区和三里七湖片区1∶500地形图更新项目

改建

罗家桥街道、金山店镇等

更新范围约48.2km2,主要进行地形图修补测,对已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1:500比例尺基础数据更新

2022

其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项目建设地点

规模及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总投资(万元)

开工/计划开工年份

项目

类别

5

大冶市主城区三维实景建设项目

新建

大冶市主城区

应用地理实体测绘、实体化三维实景构建等前沿技术,通过倾斜摄影测量,建立覆盖大冶市主城区约200平方公里5厘米分辨率的三维实景模型(建成区2cm分辨率)

2022

其它

6

《大冶市自然资源地图集》编制项目

新建

大冶市

分析和研究各类自然资源、经济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背景图组、土地资源与保护开发图组、水资源与开发利用图组、生物资源与保护图组等

2023

其它

7

大冶市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更新及主城区地下管线探测

新建

大冶市主城区

对中心城区约1085.68km地下综合管网(不含排水约600km管网)进行更新,对主城区其他区域约1400km地下管网进行重新探测,主要包括给水、燃气、电力(包括架空)、交警信号灯电缆、路灯、电信、工业管道(包括架空)、国防等其它单位专用管线。

2023

其它

8

大冶市基础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新建

大冶市

建设统一的基础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成涵盖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变化数据、DOMDEMDSM等资源的数据资源库,主要为境界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交通数据库、水系数据库、地表覆盖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地形高程数据库、城市三维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同时增加要素在人口、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属性信息。

2023

其它

9

大冶市全域正射影像图(DOM)制作项目

新建

大冶市全域

主城区和各乡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分辨率不低于0.05米,范围约300km2;其它地区分辨率不低于0.2米,范围约1116km2

2024

其它

10

大冶市普通地理图制作

新建

大冶市

编制最新现势性大冶市域与主城区地理图,服务领导决策、规划和招商引资等

2025

其它

附件2:大冶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项目范围示意图(一)

附件3:大冶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项目范围示意图(二)




















附录术语与定义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

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基准:一个国家为在其领域内进行测绘工作所建立、确定的相应参数和起算依据以及它们之间的数学和物理关系的标准。测绘基准包括所选用的各种大地测量参数、统一的起算面、起算基准点(即大地原点、水准原点、重力基点)、起算方位以及有关地点、设施、名称等。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我国目前确定的国家比例尺地图包括1∶5001∶10001∶2000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和1∶100万共11种。

1∶5001∶10001∶2000地形图:主要用于小范围内精确研究、评价地形,可供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工作使用。平面控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当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采用任意经线作为中央子午线的独立坐标系统,投影面亦为当地的高程参考面。

航空摄影:利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飞行器作为平台,在地球大气层范围内的摄影高度上对地球表面进行的摄影。

遥感:不接触物体本身,用传感器收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数据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揭示目标物几何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技术。

分辨率:即地面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是指在遥感影像上能够显示出探测地物的最小尺寸的能力。

卫星影像:装载在卫星上的传感器获取的影像。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是指通过光学、雷达、红外、多光谱等各种类型传感器获取的对地观测影像。其中,以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飞行器为传感器搭载平台获取的影像资料,称为航空遥感影像;以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飞行器为传感器搭载平台获取的影像资料,称为航天遥感影像。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三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测量标志:是指建设在地上、地下或者建筑物上的各种等级的三角点、基线点、导线点、军用控制点、重力点、天文点、水准点的木质觇标、钢质觇标和标石标志,以及用于地形测图、工程测量和形变测量的固定标志和海底大地点设施等永久性测量标志。

基础地理信息: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底图服务和空间基准服务的数据,包括:栅格地图、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正射影像图等各类基本比例尺以及空间基数据等,涵盖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控制点、地名等各类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

数字线划地图(DLG):是现有地形图基础上的矢量数据集,并且还保存有要素的空间关系相关属性信息,主要用于各种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高程模型(DEM):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合。数字高程模型是现实世界地面山川河流起伏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表达。它在计算机中直观地表达现实的地貌情况。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如高速公路设计,无线通讯台站设计,开挖及填埋土方设计,洪水淹没分析等)。

数字正射影像(DOM):用数字形式储存的正射影像图。它是经过对像元纠正、影像镶嵌等一系列处理后形成的影像平面图,带有坐标格网和图廓整饰,其上可叠加线画要素、文字注记等。正射影像图具有信息量丰富、直观易读等特点;它生产周期短,现势性好。主要用于宏观规划、资源普查、环境保护等。用它可以修正过时的城市地图,并获得大量城市建设信息。

数字地表模型(DSM):是指包含了地表建筑物、桥梁和树木等高度的地面高程模型。和DEM相比,DEM只包含了地形的高程信息,并未包含其它地表信息,DSM是在DEM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除地面以外的其它地表信息的高程。

自然资源“两统一”:“两统一”的实质是一个“统一”——统一于对自然资源从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角度施行有效管理,统一于对自然资源从以要素管理为主向以综合管理为主的转型和升级。

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为切实提升测绘服务质量和行政审批效率,实现减轻企业负担、简化办事手续、共享数据资源,推行“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的服务新模式而构建的覆盖测绘成果生产、质检、共享和监管等多个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时空大数据平台:是以北斗时空为基准,以位置服务为核心,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而形成的感知更透彻、互联更广泛、决策更智能、服务更灵活和更加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5



责任编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