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益事业建设 > 公共文化服务

浅谈大冶戏文化

发表日期:2020-11-12    文章来源:黄石日报

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大冶很难找出土生土长的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戏文化,主要原因是统治者不重视文化事业,更不顾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那个时候可称为文化活动的,一般指的是民间民众的自发活动,其特点一是参与的人员比较少,二是时间不固定,三是目的性不明确。

民国初年,大冶县在东街设立宣讲所一处,有二三个宣讲员,隔三差五向广大民众宣讲二到三小时的“忠孝节义”“因果报应”等内容。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年),宣讲所改为民众教育馆,开始接触一些报章、杂志和图书,但从内容到形式均无所改进,无所创新,说到底,还不如墈头街的青瓦台(盖了瓦顶的戏台)和城隍庙的万年台,这“两台”除了时常唱点赌戏外,平时还经常唱各种会戏。

会戏,是一个统称,大冶民间把在初一十五、中秋月半等定期演唱的戏,叫会戏。它与我们现在说的戏剧,区别在于表演时间的定期性与特定性。戏剧,究其特点,在古代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戏,表情节集中;其二是剧,表情节曲折动人。那么,古代的大冶,人们都喜欢什么戏剧呢?

一、 大冶调

大冶调,又叫大冶“哦呵腔”,又名“东路花鼓”“东路子戏”。它是一种历史悠久、唱腔独特的传统戏,以大冶为中心流行于阳新、咸宁、通山、鄂城、武昌等几个周围的县,还过长江传入蕲春县的蕲州镇等。通山人则它叫“大冶采茶戏”,外县能唱的人少得可怜,即便是流行于这些地方,唱的,看的,基本上都是大冶人,因为一要能听懂,二能够入门、入道,往往这两条就把人难倒了。

据了解,大冶保安的王凤霞、刘春山,曙光马石立的梅咏心和柯家畈的柯君子、柯文子,还地桥的黄白麻子(外号),殷祖花犹树的邹慧清,咸宁的盛老头、徐开成等,都会唱这种戏。当时徐开成年纪是最小的,也有四十开外,其余的不是五六十岁,就是七八十岁,主要是接班的人很少,因为听众少,所以都不愿意唱,以至于这个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传统戏都快要失传了。

二、大戏

大戏是相对于地方戏而言,具有普遍性,即全中国都有的,在大冶具体指“京剧”。

大冶原先是有京剧团的,1956年从江西引进,当时,称为大冶县京剧团,主要演员有胡道华、董雅琴等。大冶县京剧团唱了两年多的京剧,观众不多,主要是人们对剧中情节的铺排、唱腔的设计等懂得不透。1959年,大冶县京剧团并入黄石京剧团。从此,大冶就没有京剧团了。

三、 劝堂、围鼓

民国初期,大冶城乡的一些票友,组织了很多戏班子,唱戏时以鼓板为中心,演唱者分坐两边,成八字形或半圆形,故人们称这种形式为“劝堂”或“围鼓”。

戏班子一般10至20人,分为十大行当,但演唱时不穿戏衣,不化妆,不用道具,只用胡琴、锣鼓伴奏。当时,大冶县城关有以彭春山为首的“围鼓”班子,金牛镇有唐天忠、张寿臣、吴本舟等人组织的“劝堂”班子。

四、楚剧

明末清初,大冶即有汉剧旧科班,一些戏剧名流也随着慢慢兴起,舒二喜,角角皆通,文武兼备,并精通乐器,在大冶当时有很多的“铁粉”;当时的三生胡金华,《骂殿》是他的拿手戏,他将“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编成唱词,公开揭露,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汉剧、楚剧班子的铺垫,大冶人慢慢地喜欢上了楚剧。

1951年,李协臣、王明芝夫妻二人组织六十多名楚剧艺人,成立“协明楚剧团”,1964年4月,大冶县政府派人到武汉,积极引进“协明楚剧团”,改名为大冶楚剧团,当时有演职员工107人。经过1965年和1970年两次改革,大冶楚剧团招收新学员41人,全团演职员达到81人,同时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

大冶楚剧团是大冶县有史以来第一个成建制的剧团,所有演职员中,李协臣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会员,彭友元、唐永芬、吴风平、刘宣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从1964年至1984年,大冶楚剧团先后演出传统剧目《宝莲灯》《孟姜女》等几十部,现代戏主要有《于无声处》《江姐》《智取威虎山》《打铜锣》等十几部,其中,现代楚剧《绿竹情》曾获得1982年全省专业剧团创作、演出三等奖。

除此以外,木兰戏流传在殷祖花犹树一带,也有人称之为“目莲戏”。这种戏迷信色彩非常浓,专门唱“收伥放伥”(伥,人变鬼叫伥),现在已不可闻。还有一些介于戏剧和说唱表演的曲艺、歌舞如大冶渔鼓、开山锣鼓、插秧锣鼓、莲花落等等,也是大冶民间不错的戏文化。(汪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