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为目标,以“科创引领工业振兴行动”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科创“新物种”企业1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46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一)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巩固拓展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果,围绕产业创新提能等九大行动,推动大冶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建设成效。向西对接鄂州花湖机场及承接光谷科研创新和产业转移,提升大冶湖高新区和黄石临空经济区的承载力,支持高新区争先进位,加快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高标准建设光谷东科创岛。推进镇域创新工作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和各类创新要素作用,提高镇域创新能力,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型示范乡镇。2025年,大冶湖高新区全国高新区排名再进位5名以上;创新型乡镇建设形成两个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广。
(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政策作用,落实科技创新工作“无申请兑现”、科技计划项目等政策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部门资源整合、服务流程再造、应用场景拓展,大力推动大冶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流“包容普惠创新”营商环境。加强科技金融保障,做强做优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工作,探索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完善综合性人才配套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强县工程计划”。激发企业主体创新创业热情,组织“铜都汇”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服务我市工业转型。2025年,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3.5%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员50名以上。
(三)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建好用好大冶湖实验室、大冶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临空区科创中心,支持高效节能换热器、氢能等产业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东神楚天、祥邦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武汉理工大学·大冶湖高新区概念验证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创未来孵化器、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省级孵化器。2025年,认定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5家,总数达85家。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化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新机制,鼓励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高校院所联合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建立完善技改项目库、招商项目库、知识产权库,研发平台库、高企后备库的培育体系,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多类型主体创业,依托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引导优质项目落地创业。2025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0项,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2项,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00家。
(五)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深化拓展以“用”为导向的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促进技术、人才、金融精准对接,加速解决企业各类创新需求。积极对接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组织“轻骑兵”、“联百校转千果”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高校成果在冶落地转化。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化知识产权改革创新,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完善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2025年,组织4场次产学研对接活动,新增产学研合作企业16家,发动企业入驻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并发布技术难题20项以上,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46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