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地方部门平台链接 > 市直部门 > 大冶市民政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2023年度民政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发表日期:2024-06-04    文章来源:大冶市民政局

2023年度民政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大冶市民政局

202412日)


近年来,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大冶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通过强化措施、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推动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扎实推进年度重点工作

(一)托底线、解难题,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络

1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目前,我市各类救助对象56908人,累计救助保障资金1.5亿元。科学量化调整救助标准,从今年4月起,城市低保标准调整为730/月,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634/月,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标准调整为1195/月,城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标准调整为1460/月,城乡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标准统一调整为1460/月。调整后,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的86.8%,超过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标13.8%,缩小了城乡差距。全面实行社会救助承诺制,创新六“零”工作法,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效率。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全面推进“困难信息上报”APP运用,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救助新识别的动态监测对象102340人。在灵乡镇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开展“以低困服务特困”救助试点工作将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2、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目前全市农村留守儿童1013人,困境儿童470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33孤儿60人。加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孤儿养育标准上调4%,累计发放保障资金881.55万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动态管理。依托未保站、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大力推动“童伴妈妈”项目,全年开展童伴之家活动和“童心执笔,彩绘时光”等主题活动2500余次,服务未成年人1.1万人,连续2年荣获全国最佳县项目办、全国标杆示范县配合市人大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监督检查,筑牢未成年人法治保护屏障。

3落实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全市1.7万余名老人享受高龄津贴1361.04万元,559名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享受补贴53.32万元。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核审定权限下放,实现即时申报、即时享受补贴6956名困难残疾人、12027名重度残疾人享受补贴资金1830.6万元。

(二)夯基础、补短板,强化社会基层治理能力

1、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优化基层治理单元,做实村民小组、居民小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推进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工作,总结推广“1346”工作法(一心引领,党建引领。三措搭台,组建议事协商队伍,解决“谁来协商”的问题;打造议事协商阵地,解决“何处协商”的问题;明确议事协商内容,解决“协商什么”的问题。四式协商,线下式协商、线上式协商、论证式协商、恳谈式协商。六步流程,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开展商议、公开公示、监督落实)。积极创建“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完善创新“9+3”体制机制项目(“9”即9项任务:优化治理单元规模、夯实治理单元基础、强化治理单元功能、规范群众性自治组织体系、规范村级组织职能事务、规范村(社区)内部管理、积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城乡社区阵地建设、建设完整社区方便群众;“3”即3项机制:健全群众议事协商参与机制、建立村规民约备案和履行机制、探索“五社联动”机制)。全面推广村规民约积分制,指导68个试点村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办法,投入20万元在“幸福家园”平台常态化开展积分兑换活动。推进村级组织减负增效工作,发布减负三项清单。常态化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

2加强城乡社区能力建设。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市社区工作者达691人。及时调整薪酬,推行社区工作者“全岗通”服务模式,分层分类组织专项培训会4承办黄石市城乡社区治理暨“五社联动”共同缔造项目拉练活动。开展完整社区试点工作,打造3个小区党群服务站示范点,建成263个小区红色驿站。

3、着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大力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323家。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劝散涉嫌非法组织1家。打造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链接各方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创投项目9个,助力“一老一小”、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服务居民3000余人。

4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募集善款善物,通过中华慈善日、湖北慈善周、大冶“慈善一日捐”、引导设立慈善冠名基金、“湖北数字公益节”网络募捐等活动,募集金额达3745.5万元,其中获得配捐22万元。积极开展“幸福家园”“医路同行”“童享阳光”“爱满铜都”等项目,惠及困难群众4万余人。劲牌有限公司被授予首届“湖北慈善奖”。

5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全市社工站15个、社工室10个,持有社工证267人。积极探索推进“五社联动”机制,省级“以奖代补”村(社区)项目10个,表彰优秀社区志愿服务队11个,广泛开展志愿服务1900余场次,服务群众11万余人次。

6、有序推进地名工作。乡镇勘界项目评定为“优秀”等级。深化平安边界建设,扎实推进第五轮界线联检工作。加快推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核实行政区划、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地址数据等政务信息相关数据。

(三)抓改革、创特色,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

1、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一是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累计投入3.5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服务中心1家,老年大学1家,养老机构16其中,公办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家、公建民营8家、民办4家;农村幸福院7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个,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40个,全市养老床位达6086张,幸福食堂12家,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智养为辅助、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实施特困供养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4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其余资产交由国有平台实行公建民营或服务外包。全省农村特困供养体制机制改革现场会于927日在我市召开。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试点获省级通报表扬。三是全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400万元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每年市级财政预算400万元城区五类对象(低保老人、特困老人、失独或独生子女二级以上残疾的老人、享受残疾人两补老人、独居老人3000余人,免费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急、助娱等九大类200多项“点菜式”服务,居家适老化改造784户、家庭养老床位100户。经常性组织学习考察其他地区先进养老服务经验

2、加强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在黄石城区婚姻登记处率先整体进驻市民之家,方便群众一站式办理婚姻登记,全年办理婚姻登记4978对。巩固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成果,持续推进婚俗改革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工作,举办集体颁证活动4场,提供婚姻辅导290余对,发放婚俗改革宣传资料3000份。推进高价彩礼专项治理,明确彩礼限高、酒席限价、随礼限量、规模限人婚车限台、婚礼限时“六限”标准。

3、推进殡葬领域绿色发展改革。积极落实殡葬惠民政策,每年减免殡葬资金600余万元。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推动殡葬行业健康发展。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开展鲜花祭扫、生态安葬等活动,引领我市文明殡葬新风。加快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全市35%以上乡镇建设了公益性公墓。

4、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列支33万元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88人次。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寻亲工作协作机制,寻亲落户安置率达到100%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全市八大行动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三聚”“三基”职责,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进一步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做好基本生活救助审核确认指导工作,确保基本生活救助各项政策执行准确。进一步完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积极开展“主动发现、主动施救”救助工作。加大急难型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救助效率。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进一步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加大“互联网+慈善”网上募捐力度,大力推动“指尖公益”。

二是进一步提高“一老一小”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各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试点工作,做到可推广、可复制。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关爱体系,完善高龄津贴和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持续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全面落实儿童福利政策,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金自然增长机制,兜牢困境儿童生活保障防线。继续推动“童伴妈妈”项目,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服务水平。持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是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享。完成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终期验收。全面推进村级组织减负增效,督促全市322个行政村落实村级组织减负三项清单。大力推广村规民约积分制。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强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继续实施“五社联动”社会工作项目,支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

四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事务规范管理。依法依规办理婚姻登记,确保各项登记合格率100%。巩固婚俗改革成果,破除婚俗陋习,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持续规范基本殡葬服务委托管理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扎实做好街面巡查、主动救助工作,确保极端天气下不发生冲击道德底线的事件。加强和规范乡村地名管理,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进智慧区划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地名信息数字化、标准化、共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