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94号提案
办理情况的答复
关于“推进儿童信息处置管理平台建设”的提案收悉,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信息采集和报送机制,实现对象摸排精细化
一直以来,民政部门长期把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采集工作放在重要工作位置,每半年开展一次数据摸排和系统录入。2024年5月,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上半年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召开业务培训会,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深入摸排,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及摸排范围进行全面摸排。通过发动儿童主任、网格员、志愿者、下沉党员、教师、基层警务人员等力量,发挥妇联执委、妇女小组、爱心妈妈、巾帼志愿者等人员力量,组织全覆盖建立儿童信息采集队伍。通过入户走访、自主申报、信息共享等方式,采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信息,按照“一人一档”院长,建立完备的儿童信息档案,并及时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做到动态更新。经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市共有留守儿童1096人,困境儿童3089人。
二、落实信息分级处置机制,实现关爱服务精准化
成立大冶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公安和民政两位副市长担任双组长,建立了市政府组织领导、民政牵头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推进未保机构建设,设立大冶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未保工作站,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等现有资源建成“儿童之家”385个,配齐乡镇儿童督导员和村儿童主任,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未保工作体系。落实“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充分发挥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五老志愿者等基层组织和村(社区)组织作用,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情况,提供各类帮扶救助5193人次。民政部门通过选好一个“妈妈”、建设一个“家”、形成一条“纽带”服务模式,打造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品牌——“童伴妈妈”项目,建立“童伴之家”15个,配备专职“童伴妈妈”,服务未成年人1.4万余人,解决儿童户籍、救助、就学、微心愿740余例,切实打通儿童福利服务“最后一公里”。妇联组织已招募747名爱心妈妈与1243名儿童结对,定期开展走访、监护指导等日常工作,及时掌握儿童的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向省妇联争取项目经费62.28万元在全市设立9个“阳光驿站”项目点,面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开展儿童保护、心理辅导等服务30余场次。
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
一是依托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儿童信息信息化管理。该系统由民政部开放,全国统一使用,主要收集留守儿童、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相关个人身份信息以及法律证明文件、身体状况、医疗情况、社会救助情况等,利用扫描设备,计算机设备进行信息电子化,以文本、图像以及视频的形式收集起来建立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电子动态数据库。各级民政部门均设置账户,可以及时上报对象需求、对象服务各类信息,大冶市民政局将定期将系统数据共享给部门单位,依托系统数据精准实施关爱帮扶。
二是上级民政部门不断优化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服务精细化。黄石市民政局采取“一年建设,三年付款”的方式,从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列支近200万元,积极打造集“收集+处置+管理”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服务需求信息处置平台,完善发现及时、对象精准、内容详实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收集上报机制;完善分级化解、依责分流、无缝对接的农村留守(困境)儿童信息处置机制;完善动态管理、资料完备、数据共享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深度赋能。目前,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已完成市政数局审批和财政局财政投资评审,系统基本框架建设已基本完成,9月底将投入使用,大冶市可以直接使用该信息平台。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局将最大程度用好上级开放的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和儿童福利服务需求信息处置平台,持续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准保障和关爱保护,确保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各类困难能得到及时解决,关爱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