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地方部门平台链接 > 市直部门 > 大冶市农业农村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大冶市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发表日期:2022-04-04    文章来源:大冶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有关要求,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良好局面,为大冶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一、聚焦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

(一)坚持稳定粮油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切实筑牢农业基本盘。实施优质粮油工程,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重点打造2个万亩、5个千亩、10个百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区和 N个油菜多功能开发示范区,完成1.5万亩油菜轮作试点任务,确保全年粮食生产面积达5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25万吨以上,油菜种植面积达27.5万亩以上、油料产量达4.5万吨以上。狠抓防灾减灾,树牢抗灾夺丰收理念,科学防范低温冻害、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密切监测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3个。严格落实种粮农民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责任单位:局农技农机股市种植业服务中心)

(二)持续推进畜牧业发展。全面落实《湖北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持续抓好生猪生产,推进规模化养殖,稳定能繁母猪产能,确保全市能繁母猪存栏3.2万头左右,年出栏生猪55.6万头。稳定地方育肥猪政策性保险,确保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场应保尽保。接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开展畜禽养殖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示范,完成30家以上养殖场的改造升级。全面落实《湖北省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十条》,统筹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先打后补工作,深入开展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加强畜禽产地和屠宰检疫监管,对应检未检和无检疫证明、标志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查处打击,确保常年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防止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责任单位:局畜牧水产股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三)加快发展绿色渔业。大力发展淡水渔养殖,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提高名特优养殖比例,打造1-2家名特优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稳定水产养殖面积8.8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91万吨以上。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以保安湖流域为重点,改造治理面积500亩以上。持续深入开展绿色健康养殖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提升池塘标准建设、循环水工厂化等生态高效养殖方式,新建设施渔业基地1个。科学实施增殖放流,有效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责任单位:局畜牧水产股市水产服务中心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四)统筹抓好经济作物生产。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加快推进大箕铺镇蔬菜产业强镇建设,确保全年蔬菜(含食用菌)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34万吨以上。实施标准化果园工程,建设200亩以上标准化水果种植示范园10个,力争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推进生态茶园、道地药园建设,新增茶叶种植面积7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亩,保障蔬菜、水果、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责任单位:局农技农机股市政府蔬菜保障中心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生态能源推广服务中心)

二、提升装备水平,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五)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和地力保护。配合有关部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做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推动划好划足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和饲草料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种粮。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责任单位: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

(六)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编制完成2021年—2030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制度,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全面完成20213.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快实施2022年度3.8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确保新增高标准农田3.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新建和改造抗旱泵站20。(责任单位: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

(七)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巩固提升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创建成果,推广应用一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专项建设,拓展农机应用场景,建设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2个,力争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9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9%以上。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持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淘汰报废老旧农机。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和机械化防灾灾能力建设,保障农机化安全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局农技农机股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八)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产学研教科企深度融合,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提高服务效能。配合有关部门,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鼓励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数字服务向农村延伸。(责任单位:局科教信息股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水产服务中心、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市政府蔬菜保障中心)

三、着力补链延链,建强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条

(九)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重点企业库、重大项目库、重点任务清单,推动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谈成落地、开工建设。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组织开展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工作,培植一批示范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增黄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责任单位:局乡村产业发展股、农技农机股市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市水产服务中心、市政府蔬菜保障中心、市生态能源推广服务中心)

(十)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加快推进城西北农产品加工园、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加工设施装备条件,开发加工食品和非食用加工产品,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每条产业链培育1家头部加工企业。(责任单位:局乡村产业发展股、农技农机股,市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水产服务中心、市政府蔬菜保障中心、市生态能源推广服务中心)

(十一)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提升计划,擦亮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片,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推进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建设,力争新增5个大冶市级以上休闲农业重点园区。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举办农事节庆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打造推介6条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加强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的宣传推介。(责任单位:局乡村产业发展股、科教信息股)

(十二)切实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新增两品一标认证数量6个以上。引导有意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利用中央和省级媒体开展品牌宣传,讲好品牌故事,唱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特色产品品牌。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2022湖北农业博览会等省级以上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局农安能源股、科教信息股、乡村产业发展股)

四、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农业生态资源环境

(十三)持续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2处,力争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大力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进粪肥就近还田。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升级,开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建设绿色低碳能源示范村1处。(责任单位:局农技农机股农安能源股,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生态能源推广服务中心)

(十四)常态化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常态化执法监管机制,巩固长江禁渔成果。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保持打击非法捕捞高压态势。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开展拉网式巡湖活动,巩固四清四无成效,坚决打击利用或变相利用垂钓进行捕捞生产的行为。全面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加强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动态帮扶,夯实禁渔群众基础。稳妥推进增殖渔业资源利用,适时开展保安湖增殖渔业生态捕捞。(责任单位:市水产服务中心、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十五)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组织开展受污染耕地生态修复与安全利用,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加强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可降解地膜推广,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7%以上。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长效机制,试点开展机械化秸秆深还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模式,确保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8%以上。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政策,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重点抓好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预警监测和综合防控。(责任单位:局畜牧水产股,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市生态能源推广服务中心、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十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构建绿色、安全标准体系。继续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镇、村分级管控,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确保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推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农产品全程追溯管理。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打禁用药物使用,严控常规药物残留超标,对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执法查处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责任单位:局农安能源股,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水产服务中心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五、推进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十七)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接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攻坚两年提升行动,重点打造保茗线美丽乡村示范带,以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要内容,突出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四化项目建设,整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短板,整体提升村容村貌,点面结合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责任单位:局农村社会事务促进股)

(十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坚持以清通畅、扫干净、码整齐、保常态为主题,以治理脏、乱、差、臭为突破口,以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持续推行每月20日村庄清洁日,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评选40清洁村庄示范典型。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要求,分类有序推进4201座问题户厕整改,优先选取集中改厕模式,完成改建户厕500座、公厕15座任务。(责任单位:局农村社会事务促进股)

(十九)巩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化“党建引领 活力村庄”行动,充分发挥“六进”理事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一核一会三中心”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责任单位:市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加大农村宅基地政策宣传力度,在全市14个乡镇()、街办选择有代表性的30%的村,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和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退出机制,保障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坚决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问题。(责任单位:市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二十一)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化经营。持续化解村级债务,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实现50万元以下的村债务清零,50万元以上的村债务化解达到40%。推进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和抵押工作,依托湖北数字农经平台,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行为。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培育一批先进典型。(责任单位:市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市三农金融服务中心)

(二十二)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抓好六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推进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和服务小农户数量。鼓励引导服务主体创新拓展服务方法、路径和领域,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总结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责任单位:市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市种植业服务中心

七、强化要素支撑,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二十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不少于3000次,培训高素质农民不少于200人次。持续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民大学生50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倍增计划,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摸排工作,选拔培养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责任单位:局科教信息股,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市水产服务中心、市政府蔬菜保障中心)

(二十四)强化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创建。加大农业农村法制宣传,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一业一证”“互联网+监管等工作,持续优化农业农村领域营商环境。统筹抓好国家安全、平安建设、信访维稳、政务公开、安全生产、应急救灾等工作,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局政策法规股、办公室、农技农机股,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二十五)拓宽农业农村投入渠道。科学谋划涉农项目,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地方债等中央、省级财政资金的争取力度,加强三农投入保障。充分发挥本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着力解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贷款难问题。(责任单位:局计财股,市三农金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