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地方部门平台链接 > 市直部门 > 大冶市卫生健康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大冶市卫生健康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 2024年重点工作计划

发表日期:2024-06-07    文章来源:大冶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在大冶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黄石市卫健委的正确指导下,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现将2023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医院内涵建设和管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骨科、麻醉科等8个学科被评为湖北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内科、产科等17个学科被评为黄石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中医医院申报创建国家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针灸科被评为湖北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申报黄石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市妇幼保健院自闭症、脑瘫等儿童康复服务填补了我市公立医院发展的空白。

2.加强医联体建设。充分利用医联体优势,全面对接武汉优质医疗资源。市人民医院柔性引进博士19人,其中陈刚教授、王涛教授、吴巍博士长期担任学科带头人。组建武汉名医堂,设立名医工作室6个,武汉三甲医院专家长期排班坐诊。市中医院引进中南医院博士2名,一名担任该院业务院长,一名担任麻醉科行政主任。省妇幼保健院在我市妇幼保健院设立两个专家团队工作室,拉开全面技术支持我市妇幼保健院的幕。

3.推进医共体改革。结合强县工程试点工作要求,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撤销大冶市总医院,以大冶市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作为牵头医院,联合1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村卫生室,组建2个紧密型医共体。通过完善医共体内部运行机制,健全医共体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医共体外部监管机制等,加强医共体能力建设,促进医疗资源、技术和管理三下沉。目前两个医共体已正常运行,医共体服务基层能力显著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二)全力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和保障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面实行新冠“乙类乙管”政策,明确14项监测任务清单,并逐一分解落实,将全市327个村卫生室和160家个体诊所全部纳入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加强儿童支原体肺炎、流感、合胞病毒等重点传染病医疗保障,集中全市医疗力量强化儿科、新生儿科能力建设,全力诊治儿科患者。三是强化医疗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定期对全市药品储备及配送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并根据定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统筹调配药品供应。四是强化重点人员健康服务。积极开展80岁以上老年人、晚期癌症病人、慢阻肺病人等脆弱人群摸底统计工作,加强对“一老一小”和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开展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

(三)大力开展健康大冶建设与323攻坚行动

作为全省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15个试点示范县(市)之一,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健康湖北行动29项考核指标、“323”攻坚行动17项主要指标、10项专病防治重点任务指标及我市作为省试点县(市、区)的6项专病防治的重点任务指标,有力有序推进工作开展。一是出生缺陷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两癌”筛查工作。截止目前机构分娩活产数4577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4.11%;听力筛查率90.16%;截止目前对36328名0-6岁儿童进行了视力筛查。截止目前辖区医疗机构完成宫颈癌筛查46711人,乳腺癌筛查20317人。二是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患者5008人,报告患病率6.45‰。在册患者在管4936人,管理率98.56%,规范管理4908人,规范管理率98.%;面访4858人,面访率97%;服药人数4717人,服药率94.19%,规律服药4328人,规律服药率86.42%;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3807人,服药率94.23%,规律服药3521人,规律服药率87.15%。综合管理指标得分368.55分(含面访率和体检率100分),黄石地区综合排名第一2023年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两次,对高风险患者进行“五包一”管理,全力抓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摸排、筛查、治疗、管理、救助五个关键环节。推行使用长效针剂治疗,减少肇事肇祸风险,采购140支长效药物提供4个月的长效针剂治疗方案。三是专病防治工作。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筛查公卫筛查68812人,新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房颤等慢病并纳入管理3690人,移动服务车完成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初筛45011人。大箕铺和还地桥完成湖北省心脑血管筛查和干预项目初筛1100人任务

(四)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艾滋病防治工作。我市艾滋病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目前维持低流行水平。一是畅通咨询渠道,通过电视台、宣传阵地、举办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二是多途径多手段监测,主动监测1286人,羁押场所重点人群筛查1889人,孕产妇筛查4870人,自愿咨询检测731人。三是强化阻断措施,由高档场所向低档场所、由城市向城乡结合部、由异性向同性拓展,发放安全套1.2只。四是全力救助和大力帮扶,城镇低保、农村特困人口救助范围家庭已落实97户,落实率100%;艾滋孤儿救助政策已落实47人,落实率100%;免费就学政策已落实57人,落实率100%。五是完善医疗救治体系,累计免费抗病毒治疗1286人,已为106名艾滋病病人报销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费128.4万元。

2.结核病防治工作。2023年全市疑似结核病初诊登记2690例,查痰率100%,发现、管理、免费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63例,患者病原学阳性率51.52%;各类医疗机构网络报告肺结核病人863例,总体到位859例,总体到位率为99.54%。完成2023年全市全市新生入学结核病筛查工作,开展症状筛查40281人,PPD(宜卡)筛查20199人。

3.免疫规划工作。抓好全市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免疫规划疫苗规范管理率为100%,14种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推进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和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在大冶发布平台推送发布有关传染病防控、疫苗接种的推文6篇;免费发放《疫苗接种告家长书》10万份,制作《校园流感防控调研问卷》,累计收集问卷11万份,覆盖全市学生。 2023年7月1日至12月17日,我市流感疫苗接种1.5万剂次,其中3到18岁人群接种1万剂次。

(五)持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公卫体系补短板项目基本收官。全面完成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市中医医院医技康复楼、中医传染病综合大楼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全部投入使用,新增床位数1750张。市二医院门急诊综合楼项目完成主体建设任务,正在进行砌体建设;还地桥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正在进行一期的装饰装修、医疗专项装修,二期开始地下室施工。

2.市急救中心独立实体运行。市急救中心定编12名,设立8个急救站。2023年受理急救报警电话3.6万次,平均摘机时间6秒,平均派车时间1分3秒,出车7906次,3分钟出车率达95%,平均到达时间15分钟。参与重大活动医疗保障16次。

3.黄石市政府十件实事进度稳步推进。一是80个“村卫生室提档升级”项目。截至目前,已全部高质量完成。二是启动全市免费无创产前DNA检测及诊断工作,截止至目前己采集无创产前DNA检测样本2460个,

(六)规范开展综合监督工作

1.做好日常监督。共开展监督检查1900余户次,其中公共场所813户次,生活饮用水18户次,学校卫生28户次,医疗卫生467户次,传染病防治477户次,放射卫生28户次,妇幼健康6户次,职业卫生61户次。对全市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督抽检24户次,其中公共场所18户次(合格率100%),生活饮用水6户次(合格率92.59%)。城区管网末梢水监测抽检水样730份,乡镇管网末梢水监测抽检水样2623份,其中31份水样不合格,合格率99.5%;对全市现制现售饮用水网点进行检查,共采集了现制现售饮用水水样106份,其中不合格水样5份,合格率95.28%。

2.全面完成“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检任务。2023年我市国家“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单位共148家,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关闭13家,完结率91.22%,完成率100%。立案查处12件(其中,放射卫生2件、医疗卫生2件、传染病防治8件),共计罚款人民币11000元,双随机办案率8.11%。按照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2023年“双随机—公开”抽查计划开展了医疗卫生、公共卫生随机监督抽查,共抽查150家单位,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监督抽查任务;共发布6项联合抽查计划,发起20次联合抽查任务,抽查事项覆盖率100%,各项任务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在20日内对监督检查结果在政府网站进行了公示。

3.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全年开展4次大型集中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美容”、医疗乱象、中医坐堂等,共取缔非法行医据点12个,没收散装竹火罐、针灸针16袋,立案查处7起。通过实现摸排问题线索,与相关部门联合办案等手段,成功查处超出《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准的内容发布医疗广告1起,立案处罚1起。

(七)努力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

一是营造国卫复审宣传氛围,4个高速入口、2个火车站广场及部分主干道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宣传牌,亮明“国家卫生城市”身份。在城区各社区中心和餐饮行业集中的10条街道上分别设置了健康教育宣传栏,营造国卫复审工作氛围。二是完善国卫复审重点设备设施。在城区车站、超市、市场、学校、体育馆等22个重要公共场所投放安装了AED(半自动心脏除颤仪)。全市投放1.4万份禁烟宣传牌,投放1000余套美容美发消毒盒,投放10000余个灭鼠毒饵站,印制3万份国卫复审健康知识小折页。对照国卫复审要求对尹家湖、青龙山、东港、余修齐及劲牌公园等五个健康主题公园(含步道)进行了升级改造。三是迎接省级除四害先进城区复核验收。5月份,省爱卫办组织专家对我市省级除四害先城区进行了考核验收,我市蟑螂密度防制水平达到了国家标准A级,鼠密度防制水平达到了国家防制标准B级,蚊、蝇密防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C级。四是顺利通过省级第一轮卫生乡镇暗访评审,大箕铺镇和金山店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复审。

(八)不断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链、中药材产业链建设

对全市生命健康产业链进行全面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明确全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定位,基本完成我市生命健康产业链“一心三翼”的产业布局(“一心”为健康食品产业,“三翼”为中医中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引导中药材种植企业扩种2700亩,全年全产业链新增投资5600万元。组织本地中药材经营主体参加在武汉举办的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康之堂荣获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优秀展商奖,荣获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中药材产业协会组织会员外出考察学习4次,产业链专家下基地参与指导8人次。

(九)扎实开展清廉医院建设

一是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及用药暨医疗购销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截止目前,共抽查病例21446份,累计参与自查自纠人数4719人,发现问题385起,涉及金额56558.7元,处理人员共计265人,包括通报批评、批评教育、提醒谈话、经济处理等方式。二是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制定《市卫健系统加强清廉医院建设,深入推进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与党建引领相结合,与清廉医院建设相结合,今年以来,我市医德医风整风行动共组织处理91人,经济处罚41人。收到感谢信13封、锦旗48面。三是扎实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多层次召开动员会,公布举报渠道,设立专用账户,签订承诺书,全面开展自查,截至目前,已开展谈心谈话400余人,签订廉洁责任书3327份,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主题活动57次。医药领域腐败问题共自查3195人,设立了医药领域腐败专用账户19个,已主动上缴共计182万余元。

(十)重点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2023年召开医院专委5次,局长推进会2次,排查出隐患问题13条,全部整改完成。组织专题学习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15场次,局长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20场次,派出安全专家26人次,已整改完成市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消防安全隐患1家(投入资金184.68万元)。组织四医院消防整改工程现场举行五方会谈2次,邀请市消防救援大队、局第三方消防专家、市财政局现场办公2次,3家医疗机构增设消防应急疏散通道3条,开展巡查督导检查251家次,主要领导现场带队督导检查25家次,警告行政处罚8家,罚款处罚11家,金额共计6.24万元, 与黄石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交叉检查3次。对全市180家“九小场所”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出动人员540余人次,排查出消防安全隐患21条,全部整改完成。在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回头看”检查,发现部分医疗机构消防控制室人员未持证上岗,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消防设施操作员》相关要求,今年重点开展了医疗机构消防控制室人员持证上岗专项整治,全系统持证率100%。

(十一)全面加强信访维稳和综合治理

高度重视信访维稳、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落实卫健系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好重大活动期间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稳定,重点加强了我市疫苗接种后遗症群体、艾滋病群体、乡村医生群体、计生特殊家庭、医疗纠纷群体的稳控工作2023年接待信访件96件,目前办理率达100%,办结率达100%。二是加强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平安医院”创建,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情况研判机制,周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积极开展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一年来,未发生一起社会治安群体性事情和安全生产责事故。

二、2024年重点打算

(一)继续实施健康大冶专项行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瘤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等15个专项行动,建立行动任务进展清单,完善“领导小组统筹、牵头单位负责、专项工作组推进”机制。

(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契机,巩固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巩固卫生创建成果,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强化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和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三)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市人民医院与武汉同济医院、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与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儿童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选派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担任医院领导按照腾空间(深化药品耗材集采改革)、调结构(利用药采腾出的空间,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并支持薪酬制度改革)、保衔接(推进价格改革与医保支付相衔接,减轻群众负担)的路径,以公立医院为载体,促进“三医”联动和医防融合

(四)推进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统筹好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后,全市医疗资源新布局,抓好金牛二医院门急诊综合楼、还地桥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

(五)健全人口服务体系。实施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倡导适龄婚育,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强化人口网络建设,完善全员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检查和上报工作。及时掌握出生人口动态,促进基础信息共享,密切监测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推进“托幼一体化”,探索社区托育服务中心(点)建设,支持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